南方电网报:调峰调频公司驻村第一书记田景标下乡记-尊龙凯时官方网站

2018-09-03

  大雨初歇,天光朦胧。黔西南州的鲁贡村群山环绕,三三两两、依势而建的草木屋舍,渐次淹没在茫茫雾气之中,像极了人间仙境。然而“贫穷”二字,却让这座“仙境”里的人们备受煎熬。

  “曾经有一个‘怪现象’,我们村寨娶进来的媳妇,大多是外县、甚至外省人,因为周边村落的姑娘们只要一听到鲁贡村,都知道我们一穷二白,避之唯恐不及。”村寨的贫穷,曾是鲁贡村老支书王文柱多年以来的一块心病。如今,他终于喜笑颜开地说,“多亏了景标兄弟带着我们脱贫致富,现在邻村的人都说我们掉进了‘福窝窝’,很多年轻的姑娘都想嫁进来咧!”

  深山里升起不落的月亮

  都说大山深处人孤独。2015年8月1日,田景标初来鲁贡村之时,这句话也一时成为困扰他的“心魔”。

  当时鲁贡村有103户、436人,是百分之百的布依族、苗族村落,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有2010元,属于一类贫困村。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那时的田景标望向牛角山,知道单凭他的一己之力,根本无从撼动大山深处的这座贫穷村落。

  最初的几个不眠之夜,田景标的心里始终在盘算着如何利用好公司派发的5万块扶贫资金,干点实在事儿,尽快取得村民的信赖,将真正的事业开展起来。他独自躺在床上思前想后,大山深处的夜晚,黑暗笼罩一切,回应他绵绵思绪的仅有此起彼落的阵阵蝉鸣。

  终于,那年9月底的一件事,让他找到了突破口。是日,村上的老人陶全文过世,作为第一书记的田景标前往村民家中悼念,按照当地习俗,留在家里吃酒才是对主人家的尊重。田景标深知,想要在村中待下去,就必须入乡随俗,他毫不做作,径直像自家人般坐了下来。

  这一坐,便是坐到了凌晨两点。热情的村民看见新书记的到来,纷纷上前问候、敬酒,一轮又一轮,为了和村民们打成一片,田景标只能来者不拒。

  “田书记,你要么就住在我家里,要么就只能自己走夜路回去。”耿直的村民熊国华之所以这么说,其实就是想留田书记在自家过夜。然而田景标一早还要赶回公司开会,万般无奈,只能独自一个人从村民家走了出来。

  凌晨两点的大山深处,万籁俱寂,树影幢幢,显露出几分狰狞。那时村子里还没有道路,更没有路灯,田景标只能借着手机的微弱光亮,一边用手扒开人头高的玉米秆,一边只身穿过泥泞的田地。

  冷不丁的几声蛙叫,平添几分恐怖,饶是田景标这样的硬汉,脑海中也不免回放着恐怖片的画面,心头惴惴不安。

  “田书记,等等我!”

  就在田景标内心七上八下之时,忽然听到身后一声呼喊,他回过头去,只见陶全文的孙子小陶,推着一辆摩托车跟了上来,明晃晃的车灯仿佛夜晚的太阳。

  “田书记,大家都非常担心你,让我找辆摩托车送你到镇上。”

  小陶的话语,如同一股暖流,融化着田景标的内心,让他几欲哽咽。这一刻,也彻底坚定了他内心的信念,那就是一定要让鲁贡村脱贫致富!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一夜无眠,田景标却在穿行玉米地的经历中,找到了那5万块钱的出路——修建路灯!因为这样可以方便村民夜间出行,特别是保障留守老人和小孩夜间出行的安全。他将这个想法告诉了自己的“娘家”天生桥二级水力发电有限公司,很快就得到了公司的全力支持。

  两个月后,鲁贡村就亮起了第一批21盏太阳能路灯,点亮路灯的第一个夜晚,荫井组80岁的苗族老人杨昌华满脸灿烂:“田书记给我们的山沟里升起了‘不落的月亮’啊!”

  这一夜,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村民们,兴高采烈地聚在一处,动人的山歌,在空旷的山间回环荡漾——

  “大田打谷小田堆,妹有慧心哥请媒。给妹三天媒人到,看妹怎样把话回。”“哥有真心就请媒,熬更守夜做双鞋。千针万线做一对,妹的心中鞋里怀。”

  解决了夜间照明的问题,田景标很快将目光锁定在安全饮水上。住在城里的我们,早已将自来水当作了理所应当,冰镇可乐等等更是炎炎夏日里不可或缺的“快乐肥宅水”。

  然而距离兴义市区仅有100公里的鲁贡村,人们却仍在过着去村口挑水喝的日子。村民王开福回忆说:“以前村里唯一的水井在枯水期很深,只能自己下到井里取水,井里的路又窄又滑,每次都非常危险,家家户户都为用水发愁,特别是那些留守村中的孤寡老人。”

  为了让村民用上自来水,田景标很固执地和王文柱一次次跑去镇政府沟通汇报,硬是提前半年时间,落实了自来水供水项目。“自来水通了以后,大家的生活变化很大,不少人家还用起了洗衣机,方便太多了。”王开福说。

  “天生桥的水,天生桥的灯,田书记,亮了。”村民们虽不连贯,但十分质朴的话语,说明了一切。通过这两件事,田景标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迅速赢得了村民的信赖,也渐渐打造出一支脱贫攻坚的战斗团队。村委会里,田景标、王文柱、韦云万三人配合默契、有说有笑,让人不免想起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里的“铁三角”组合。

  征服大山的第一步,也是最艰难的一步,就是战胜孤独。曾经也有村民对田景标“好言相劝”,说村里“水很深”,之前很多帮扶干部都没能在村里待下来。田景标却总是笑着说,“我会与你们一起面对,不然村里就真的没有希望了。”渐渐地,村民们眼见为实,看到村子里翻天覆地的变化,都开始不拿田景标当外人,自己有了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会第一时间找他们的田书记商量。

  推门见山,俯首是路

  生活就像电视剧一样曲折,村里的事情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

  “田书记,你说大话,我们不相信你了!”这一天的院坝会上,几位村民忽然来到田景标身前,纷纷用手指着他,高声说道。

  原来,田景标曾承诺村民先自行修好“串户路”的路基,再由村委会统一安排路面硬化,很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专门请假回来修路。谁曾想因为施工方的原因,竟然拖延了3个月也迟迟不见动工。这期间,田景标也无数次跑到施工方那里追问,却都杳无音信。

  不被理解,是人最绝望的孤独。面对村民们的误解,田景标百口莫辩。原本脾气火爆的他却也只能忍住所有的委屈,咬紧牙关站在那里,就像一个“活靶子”。村民们的高声指责,让他想不明白,难道自己之前的付出都白费了吗?

  那一夜,窗外的秋蝉叫个不停。田景标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回想起白日里村民的指责,心绪不宁。他有些愤愤不平,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任,怎么能“一夜回到解放前”?

  这时,白天到镇上开会的王文柱听闻此事,特地来到田景标的住处,拍着他的肩膀,像位老大哥般地开解说,“毛主席说过,有矛盾,才能有进步,相信我,办法总比困难多。”两个人随后便聊起村子里的大小事情,田景标原本皱紧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王文柱的一席话,不仅解开了田景标的心结,也让他知道,自己在村子里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两个月后,田景标承诺的道路不仅完成了硬化,两旁还架起了一盏盏太阳能路灯,村民们在夜里走家串巷、对唱山歌,村中的夜晚从此变得更加热闹起来。

  “田书记,对不起!”再次见到田景标,那日带头指责他的几位村民,都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俗话说,“想致富,先修路。”修路,是乡村振兴的一块敲门砖,只有修好道路,村里的产业才能出得去,外面的产业也能进得来。修路,成了田景标驻村的“第三板斧”。

  鲁贡村以前通往外面的路全是泥巴路,坑坑洼洼,四个轮子的车根本就开不进来。当时村里人卖猪,得先请人杀好,再请人抬出去,这就必须要请帮忙杀猪、抬猪的亲戚朋友吃饭。一头猪杀下来,卖了半头,请客吃饭用了半头,一年到头,能赚几个钱?

  田景标从村委会了解到,其实修路的资金早已经批了下来,却迟迟不见施工,这都是因为施工方还在修建其他工程,一时半会儿腾不出人手。等下去只能是遥遥无期,田景标经常站在村头,望着一片泥泞的羊肠小路,叹息连连。

  这时,一位名叫韦云飞的村民说,他曾在同一个施工队干过活,手上还有施工队负责人的电话号码。田景标闻言,迫不及待地要来号码,邀请对方来村中做客。与此同时,他和王文柱、韦云万等村干部一起,将进村公路分成四段,每人各自负责一段,做好协调和监督工作,让施工队充分感受到村民们的全力支持。

  来到村子里的施工队负责人感慨道:“我修了这么多年的路,从未见过如此团结一致的村子。”或许是被田景标的执着和村民们的热情所感动,他当即答应3天内开工。果然,3天后挖掘机就开进了村里,看到巨大的挖掘机动土的那一刹那,村里人一派欢呼雀跃。

  在修路的过程中,村子里上至82岁的老人,下至15岁的青少年,50多名村民亲自上阵,田景标自己也穿上胶鞋,和村民们一起挖土搬石。2016年底,鲁贡村长4.2公里、宽4.5米的进村路正式开通。那一刻,田景标看到村民脸上自然流露出的满足,也真正感受到被全村人依靠和信赖的幸福感。

  自己的路自己修,自己的路自己知道爱惜。正午时分,寨子里的人都在非常自觉地清扫着路面,记者跟随田景标走在路上,村民们纷纷停下手中的扫把,热情地招呼田书记到家里坐坐。

  某种程度上,田景标也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真正懂得自己的老支书王文柱。王文柱也最清楚,道路开通后给村子带来的巨大变化。过去几十年来,鲁贡村就仿佛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中那个被时间诅咒的村子。然而道路开通后的两年时间里,村子却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小小的村子,已经吸引来上千万元的资金投入。

  记者看到,除了每家每户的门前都种上了桂花树,桂花的香气为鲁贡村增添了几分诗意。村子的中央还种了一片向日葵,这当然和梵高没有什么关系,只是村民们喜欢在闲暇时吃吃瓜子、唱唱山歌,从容不迫的幸福都写在了脸上。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如今村民们推开自家门窗,不仅看得见山、望得见路,更是充满了希望。

  一支永不撤走的工作队

  这一天,进村的路格外漫长。

  在这条两年来跑了十万公里的路上,田景标越开越慢,他的脑子里飞速回转的都是如何发展村子的集体经济。田景标清楚,鲁贡村要由一类贫困村实现同步小康,这当中最关键的结果就是要看鲁贡村能否实现强大的集体经济,让全村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2016年,在田景标的“娘家”南方电网调峰调频公司天生桥二级水力发电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鲁贡村成立了自己的村集体公司——贵州鲁贡发展有限公司,公司认缴注册资金2000万元。田景标笑言:“我们为自己设立了一个小目标,比如挣它个2000万,到那时鲁贡村想不振兴都不可能了。”

  然而在这个“独角兽”都说倒就倒的时代,乡村创业哪能不允许失败?作为“第一桶金”的玫瑰苗圃项目,虽然在2016年为村子创收了近十万元,但是投资玫瑰苗圃的公司在第二年不幸破产,田景标只能带着乡亲们另寻出路。那段时间,他不时会拉着贵州鲁贡发展有限公司的众人,外出参观学习种植、养殖的先进经验,直到鲁贡村养鸡场的诞生。

  谈话间,田景标带着我们来到了养鸡场。如今,养鸡场里饲养了4000只蛋鸡,每天有2000多枚鸡蛋的产量,每年大概有10万多元的收入。养鸡场的收益已经有了保障,接下来就是考虑买辆运输车,不断壮大养鸡场的规模。

  望着村子里两座干净整齐的鸡舍,田景标感慨良多,他说:“运作鲁贡村集体公司的过程,是我们鲁贡村学习经济常识、提高管理水平、实现脱胎换骨的过程,也是我们致力打造一支永不撤走的工作队的一个尝试。”

  从鸡舍回来的路上,一位名叫杨秀才的苗族青年,拦住了我们。

  杨秀才之前在东莞的一家玩具厂打工,昨天才坐车回来,原来是他在外面听说村子变得越来越好,于是决定回到家里来,也能照顾好日益年迈的父母。其实,近一年来,已经有不少像杨秀才一样的年轻人,放弃了外面的工作,选择回村发展。

  “田书记,我想养牛。”

  “好的,那我们来算一算账。”田景标像是早有准备一般,询问杨秀才家庭一年的开销是多少,赚到多少钱才能够满足日常开支,一头牛能赚多少钱,养多少头牛才能让日子越过越好……

  一个个问题,让思路越来越清晰,坐在对面的小杨连连点头。田景标知道,村里的王开福、熊国华等人都有养牛的意愿,他希望能够撮合这群人,因为众人拾柴火焰高,说不定真的能把养牛场干起来。

  田景标雷厉风行,当即就带着记者去到其他二人家里,讨论了养牛的事情,帮他们算了同样一笔账。记者留意到,田景标在村民家中,就像在自家一样,甚至直接把村民吸过的水烟,嘴对嘴地抽了起来。

  “等你养牛赚了钱,再也不许喝酒打老婆了,知道不?”田景标半是调侃地对熊国华说。

  “田书记,你说的都是老皇历了,自从上次被你教育过之后,现在我们全家的大小事情都是由她做主。”只见熊国华的妻子停下了手里的活计,笑着点了点头。

  离开村民家已是下午3点,记者早已饥肠辘辘,田景标却依然精神抖擞,满脑子筹划着村里的大情小事。

  田景标边走边说,“鲁贡村早已达到了脱贫的标准,2017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了6000多元,比2014年翻了3倍多,现在我们的目标是在2020年达到同步小康。”

  一任驻村第一书记的期限是两年,田景标不仅完成了脱贫任务,更是相继荣获贵州省优秀第一书记、贵州省国资委优秀党务工作者及黔西南州优秀第一书记等等。对田景标来说,这本是“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一桩美事,然而他却一再申请延期,甚至将目标锁定在2020年实现同步小康,丝毫不见疲惫。他常和村支书王文柱互相勉励,“还有两年,让咱们一起打赢这人生中最值得纪念的一仗!”

  “读得书多当田丘,不耕不种治忧愁。白天不怕风吹打,夜里不怕贼来偷。”“书是黄金田是土,读书耕田一般苦。要想功名想富贵,白日耕田夜读书。”

  入夜时分,白雾再度降临,一行行太阳能路灯如银河落地。村民的歌声在山谷中飘飘荡荡,小小山村里的礼乐春秋,恍惚间竟蕴含着几千年中华文明的人世风景与天地之大,乡村振兴的繁华如是,幸福亦理应如是。

  南网报记者 何石 通讯员 冯凤鸣

  >>记者手记

  扶贫不是一项孤独的事业

  “我们是人,不是神。”

  采访中途,田景标的一句话,引人深思。因为他隐隐道出了一个驻村书记身上普遍存在的局限性——他们并非全知全能之神,凭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就可以扭转乾坤、搞定一切。这种自然人的属性,从根本上就决定了,扶贫绝不应该成为一项孤军奋战的事业。

  “谁敢过来,我就砍谁!”

  今年年初,村里准备修建用于集体活动的小广场,王家三兄弟却因为自家内部的赔偿金分配不均问题,将一块占地圈了起来,王家老大提着一把长长的镰刀,高声喊道。平日里嘻嘻哈哈的村民,一旦涉及自家的核心利益,就会变得失去理智、戾气十足。任由他拖下去,迟迟无法动工,项目就可能泡汤。田景标望着威风凛凛的王家老大,左右为难,“我也害怕,贸然行动会遭到报复”。是的,倘若凭他自己一个人,又能做些什么呢?

  是人,就总会有脆弱不安的时刻。然而幸运的是,田景标是人,但又不是一个人,因为他的身旁站着一群人。这时,村委会的全体成员,还有几个和王家关系不错的村民,纷纷主动站了出来,轮番去做王家的思想工作。历时8天,王家老大终于点了点头,挖掘机顺利开了进来。

  如今,小广场已经建了起来,村民们打篮球、唱山歌,都有了更好的场所,王家老大站在自家门口,眼睛也笑成了一条线。

  通过这个小插曲,以及前文我们讲过的修路、办厂等等,我们不难发现,村子里的事情还是要由村民自己操办起来。扶贫干部并不是一个孤胆英雄,因为说到底,扶贫不是一项孤独的事业。它不仅需要扶贫干部以真心换真情,走进当地百姓的心扉,同样离不开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与信任。田景标点亮的星星之光,在黔贵高原的万重深山中冉冉升起,同其他驻村干部的莹莹光辉汇在一处,聚拢起亿万银河之势,正于中华民族的日月山川里一路向前、奔流不息。

  (南网报记者 何石)

相关附件
南网站群: 更多>>
尊龙官方平台的友情链接: 更多>>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