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年精神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启示-尊龙凯时官方网站

2019-07-03
  黄大年同志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学习弘扬黄大年精神,就是要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黄大年精神对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繁荣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从战略高度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黄大年同志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己任,带领团队抢占国际前沿科技制高点,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牢固树立战略意识和战略思维,从战略高度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我国知识分子历来具有爱国情怀和社会担当,如孔子强调“天下有道”,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强烈的爱国情怀、严谨科学的研究方法,围绕我国改革发展和我们党执政兴国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研究,树立战略性、系统性思维,提出更多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尤其是要加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用新理论阐释新实践,用新实践升华新理论,在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离不开科学的战略思维指引。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不聚焦、不长远、不系统的问题依然存在,学科设置同社会联系不够紧密,学科体系不够健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还比较薄弱。解决这些问题,要增强战略思维,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不断增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系统性、科学性、前瞻性。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习近平同志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搭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创新。”从战略高度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内国际影响力的研究团队;加强学术网站和学术期刊建设,搭建更多更好的研究平台。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摆脱闭门造车、“单干个体户”的落后方式,积极搭建平台,组建研究团队,实施集体攻关。同时,遵循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确定研究团队主攻方向和发展目标,加强团队协作,营造团队文化,建设多元化、交叉式科研团队。还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成果转化机制,让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发挥作用,激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功能

  黄大年同志以严谨求实的精神感染学生,以无微不至的关怀感动学生;在国家急需的领域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为推动我国科研走向世界前沿作出了巨大贡献。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努力做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教书育人相得益彰,充分发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育人育才、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功能。

  哲学社会科学既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也是人们认识自己、改造自身的重要工具,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发挥其育人育才功能,把育人育才融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全过程,以育人育才为依托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繁荣。高校作为教书育人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主阵地,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教书育人有机结合的重要力量。习近平同志指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实现这一目标,要以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形成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新机制。以学生为根本、以学术为基础、以学科为支撑,构建学生、学术、学科“三位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不断加强教材建设,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大发展大变革的新时代。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把握好这一历史机遇,发挥其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立时代潮头、发思想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习近平同志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历史经验和实践问题的分析研究,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思路和中国方案,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中国贡献。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

  黄大年同志心无旁骛、潜心钻研,放弃海外优越的条件回到祖国,像一个充分燃烧的能量球,无私奉献于我国教育科研事业。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坚定为人民做学问的信念,做先进思想倡导者、学术研究开拓者、社会风尚引领者,担负起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使命。

  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同志强调:“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就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明确为什么人的问题。要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分析和解决我国社会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和阐释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牢固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信念,在理论和实践创新中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推出富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和生命力的研究成果,接受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敢于担当创新。推动理论和实践创新,发现和回答时代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担负的历史使命。恩格斯说过,“每一时代的理论的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且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情况新问题总是不断涌现。如果不能及时研究、提出和运用新理念新思想新办法,理论就会苍白无力,哲学社会科学就会患上肌无力。问题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立足中国实际,认真研究解决我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不断发展进步。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将担当意识融入日常研究和教学中,扎根中国大地做学问,积极大胆探索新知,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大力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争当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头羊和生力军。

  树立优良学风。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称号、轻实绩,为评职称而写论文、为要经费而立项目的不良风气;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等问题尚未绝迹;哲学社会科学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像黄大年同志那样树立优良学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崇尚积极向上的学术追求,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离不开长期积淀,优秀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往往要靠时间的打磨和汗水的浸润才能取得。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在冷板凳上拿出有温度、有分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以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实现自身价值、服务国家需求,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繁荣。

  《人民日报》(2017年 10月 30日16版)

相关附件
南网站群: 更多>>
尊龙官方平台的友情链接: 更多>>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