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新中国成立70年的实践表明,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根本保证;必须坚持一切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准确把握我国发展所处历史阶段和社会主要矛盾;必须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特征科学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必须深刻认识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历史的发展,总有规律可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既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70年,也是我们党带领人民不懈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70年。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汇聚发展力量,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不断总结和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其中,以下几个方面十分重要、弥足珍贵。
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1954年,毛泽东同志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针对改革开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党提出了包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内的四项基本原则,将其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不断深化对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规律性认识。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创拓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我们党的领导下建立的,并将坚持党的领导摆在第一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我们党领导下繁荣发展起来的。毋庸置疑,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在新时代,统揽“四个伟大”,一刻也离不开党的领导,必须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我们要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以及制度建设、反腐败斗争始终,以政治上的加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全面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确保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准确把握我国发展所处历史阶段和社会主要矛盾
准确把握我国发展所处历史阶段和社会主要矛盾,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问题,也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同志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可以区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强调,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987年,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政治论断,切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矛盾的学说。同时必须认识到,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是我们党对我国发展所处历史阶段的清醒认识。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科学制定国家发展战略
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过程,只有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特征科学制定国家发展战略,才能把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推向前进。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我们党就带领人民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有序有效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迄今为止,我国制定和执行了13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计划),有效凝聚起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磅礴力量。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实现现代化分步走的战略构想。党的十三大正式确定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世纪之交,党的十五大对如何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作出进一步规划,提出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这是我们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重大成果,有力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提前了15年,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更高目标,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由此,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全方位对外开放,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全面深化改革是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们党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总动员,实现了改革理论和政策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经过披荆斩棘、砥砺奋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设定的改革目标在很多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夯基垒台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局面。同时,我们党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顺应中国与世界深度融合、命运与共的大趋势,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我国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努力奋斗,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带领人民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目的是使国家尽快摆脱“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指导方针,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使人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建设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从人民伟大实践创造中获得前进动力。
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成效由人民评判。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篇章。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建成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表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和使命,以牢固的公仆意识践行初心和使命,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辉煌业绩。
(作者为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山东社会科学院基地研究员)
《人民日报》(2019年08月14日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