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近期公布的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人民”一词出现了23次,成为高频词汇。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执政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同时,这也为国际社会理解中国政府支持率何以连续多年在国际民调中高居榜首提供了一个新的例证。
发展为了谁?这是一国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问题。回望中国此前13个五年规划(计划),以人民为中心这条主线贯穿始终。在当前发展关键节点编制的“十四五”规划建议,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洋溢着浓厚的民生情怀。事实上,从规划编制之初,中国执政党就坚持把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广泛听取民意,进行开门问策。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亲自担任规划《建议》起草组组长,主持召开7次座谈会,当面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与此同时,文件起草过程还开创了中国五年规划编制历史上的首次“网络问策”:网民建言100多万条,有关方面从中整理出1000多条高质量的意见建议。可以说,“十四五”规划编制征求意见范围之大、参与人数之多、形式之多样,前所未有。这一生动的社会主义民主实践,保证了规划建议充分反映人民意愿,回应人民期盼,因而能最大程度凝聚社会共识,并转化为落实发展目标的强大动力。
再从全会公报内容看,对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出了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从“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的“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的2035年远景目标,无不紧紧围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条主线。围绕这些目标,规划《建议》提出的多项重大任务涉及就业、收入、教育、文化体育、健康和养老等诸多民生领域,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决心与行动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过去五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000万人,取得明显成效。当前,中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的外部发展环境日趋错综复杂。针对新挑战和新变化,全会公报提出“十四五”时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表明未来五年中国将在就业扩容和提质两方面下更大功夫。事实上,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具备诸多有利条件。比如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正成为中国庞大的就业蓄水池。2019年和2020年,中国官方先后发布3批共38种新职业,与数字经济相关的职业占比过半。这不仅有助于进一步开辟就业新空间,也将给中国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
与此同时,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十四五”期间“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等,这必然会进一步提升中国民生福祉。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人均国民收入数据,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2019年排名较2000年足足上升了70位。同时,2019年中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2%,连续8年下降,已达到联合国20%—30%的富足标准。可以预见,随着“十四五”目标的实现,中国人的钱袋子将更鼓,将有更多人公平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成果。
值得关注的是,五中全会第一次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远景目标提出来,无疑会进一步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先富带动后富”,到“十四五”时期“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再到2035年远景目标设定,数十年的发展历程,折射出中国执政党始终不变的初心,那就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
正因此,国际社会对中国“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发展目标普遍报以信心与期待。阿根廷亚洲与阿根廷研究所经济学家古斯塔沃·吉拉多认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参与下,“五年规划”都得到了严格执行,取得了巨大成果。前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署长罗思义表示,中国在发展中曾经克服了许多困难,这次也一定会取得成功,一定能够实现“十四五”规划。
大道至简。中国之所以能创造令世界惊叹的发展奇迹,正如中国最高领导人所说,“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在中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历史关口,如何让中国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如何让每个人从社会发展中不断受益?如何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十九届五中全会已经给出了明确的作答,那就是“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中国执政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发展前行的根本动力,同样是世界读懂“中国之治”的关键密码。(国际锐评评论员)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